點擊次數:更新時間:2016-08-08 10:08:04【打印】
引進外資跨國企業作為所謂的戰略投資者成為時下家電業的一種時尚。中國家電領域的頂尖公司正在紛紛出讓大部分或小部分股權給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成為中國公司所謂的戰略投資者。這種股權血統融合化的引資運動成了以市場換技術戰略之后最新的產業走向。筆者認為這種引血運動的結果值得質疑。 中國家電公司一直以來有一種傾向,認為只要在公司股權結構上稀釋國有股權,改變所謂的治理結構,那么公司將會駛入國際化的快車道。這實際上是一個理論誤導,因為如果我們的產業不具備全球技術創新的高對抗能力,公司制度面的任何制度創新都沒有任何意義,而這種引進外來戰略投資者的舉動反而容易掉進一些外資企業的股權介入圈套。長期以來,跨國企業對中國公司一直采取技術封鎖的戰略,可以說,向外資出讓股權在促進自己公司技術進步方面是沒有指望的。 產業成長的關鍵是技術創新能力的成長,規模成長是一種假象。任何一座宏偉建筑物的組成關鍵是其獨特的框架,如果沒有框架支撐,再多磚頭堆積的結果還是磚頭,而不會變化出高大的建筑。整個中國家電業經過20年左右時間的進化已經成就了目前留存在市場上的著名品牌,應該說這些企業是目前中國家電業的希望,這些企業未來的企業性質歸屬將決定中國家電業未來的成敗。全球化的市場布局以及應對全球不同區域的貿易壁壘的技術能力已經不是中國家電企業的成長障礙,而技術創新能力的獲取則成為發展瓶頸。今天來看,用市場換技術的戰略路徑已經沒有什么意義,像中國電視產業因為沒有顯示方式的國際話語權,任何經營技術的討論和全球擴張的夢想都顯得異常蒼白。 經過第一輪的合資之后剩下的中資公司應該是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公司,管理層應該幫助這些公司更好地國際化,而不是推動中國公司向外資靠攏。如果這些中國公司缺少資金的話,說明現有的融資方式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是管理層沒有為這類公司定做資金的輔導計劃。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供應充足,跨國企業進入中國企業只是完成在中國市場的投資戰略,而不可能幫助中國企業實現自己的全球化戰略。因此,這種戰略投資者的職能值得考慮。 在中國市場已經基本整合完畢的時候,管理層在控制好中國種子企業的股權安全的前提之下,最重要的戰略工程應該是對“國家政策+基礎研發體系+企業全球戰略”的無縫隙對接進行調整,把中國企業推動到靠強勁的技術創新去突破跨國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技術封鎖的軌道上來,這樣我們的種子企業才更有希望。 |